东方快评“打捞”生僻字应适可而止

最后编辑时间:2024-02-22 14:07:5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䲜䲜(yè),事业燚燚(yì)……”这个春节,上述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据悉,“龘”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䲜”寓意为 “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迭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以“龘”字为代表的多个生僻字走红,多少有些意外。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看来,三个龙的“龘”是从两个龙的“龖”发展而来,“在龙年到来之际,用古字‘龘’来体现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发展得更好、更快,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换句话说,只是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龙”的浪漫想象,于是被媒体“打捞”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收入“龘”字。据统计,《新华字典》第十二版收规范汉字9480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规范汉字11166个。这两部工具书收字有三原则:一是执行国家汉字规范标准——《汉字表》,二是具有一定通行度和查考性的汉字,三是少收“生僻字”“罕用字”。“龘”字没被上述工具书收入,说明其极为“罕用”。

  据黄德宽介绍,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如今,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典籍把“龘”字“打捞”出来,显然与国家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社会重视文创开发密切相关。这也是近年不断有生僻字被“打捞”的背景因素。

  资料显示,我国收入汉字最多的字典是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有87019个汉字(其中重复字320个)。统计数字表明,3500多个常用汉字已可覆盖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理论上说,《新华字典》所收汉字完全可满足人们日常交流、记录使用。而《中华字海》所收汉字绝大多数属生僻字,实际使用概率极低,更多的是文献研究价值。

  生僻字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属于中华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合理“归宿”。因此,在国家推广汉字使用规范和普及工作六十多年并且取得全局性、历史性成就的今天,除特殊情形和文创需要外,刻意“打捞”生僻字实际无甚意义,反而有为难受众、卖弄高深之嫌,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