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都是“军”为什么八路军出了9位元帅新四军仅1位?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17 13:24:5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加紧了侵华的步伐,国共为抵御外敌也加紧了合作,我党很快向国民政府提《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愿意

  “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发,担任抗日前线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终于发布命令,将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八路军。

  同年10月我党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新四军。

  虽然二者都是“军”,为什么后来发展却大不相同?1955年授衔时,八路军出了9名元帅,新四军却只有1位,这是为何呢?

  而且在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下令,宣布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其实也是在承认八路军实力远胜过一个普通的军。

  至于为什么我们习惯称八路军而不是十八集团军,这主要跟我党想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正规性有关,跟本文主题联系不大,就不多开展开赘述了。

  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将支队改为了师,但此时有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是八路军支援的,看下辖七个师的师长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

  除了粟裕、谭震林、张鼎丞三人是一直坚持在江南进行游击战争的以外,另外四人都是先到达了延安再奉命南下的,黄克诚、彭雪枫二人更是直接从八路军带着部队编入新四军的。

  陈总司令就是时任第三战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陈诚,国民党高层此举是想把八路军和新四军分成两支独立的队伍,并争取将新四军掌控在手里,以此来削弱我党的力量。不过他们的企图是破碎了,人民军队与那些旧军阀不同,新四军始终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新四军的前身南方八省游击队则主要在敌后,他们更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跟敌人大部队打仗,而是如何发展根据地、以此生存下来,所以更善于发展组织、凝聚人心的政工干部比较多

  除了干部,基层指战员差距也很大,改编之初,八路军共有三个师4.5万人,115师1.5万、120师1.4万、129师1.3万、总部直属部队3000多人,此外还有三万多蒋介石不肯给编制的武装人员。

  而新四军四个支队总共只有1.03万人,单看人数的话,新四军比八路军一个师还少。就改编初期来看,八路军比新四军走出来的元帅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1941年爆发的皖南事变,让新四军遭遇了重大打击,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所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受伤后为不耽误同志突围而自尽......麾下损失了数千精英。

  更过分的是,做出了这一恶事的蒋介石还想趁机取消新四军番号,在我党的据理力争以及全国抗日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老蒋没有得逞。

  为了还击,中央决定不但要将新四军重建,还要将新四军发展得更为强大,随后让八路军中的第四纵队、第五纵队调归到了新四军。到抗战结束时,新四军有了31万人,八路军则是102万人,虽然比例是降低了,但人数差距就更大了。为何会如此呢?

  。八路军主要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北、察哈尔、山东等地,这些区域老蒋在抗战之前都很难实施有效的统治。

  而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划归第二战区管辖,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麾下的晋军从太原退到临汾,又从临汾退到晋西山区,他本人更是退过了黄河,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长期蛰伏,这样的情况也没多少实力给八路军添堵。

  新四军所处的环境就恶劣多了,江南本就是蒋介石的重要基本盘,抗战爆发后根据地附近除了日寇就是蒋介石的心腹部队,而且新四军划归第三战区指挥,第三战区实际长官顾祝同也是一直找机会限制新四军的发展。

  也是很大的因素,八路军有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坐镇,上下一心配合得很好,也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及方向;

  新四军就要复杂得多,叶挺虽是军长,但实权主要在副军长项英手中,二人不怎么对付,皖南事变中两人就发生了争执,最终项英低估了敌人的险恶,导致措施突围时机。重建之后的新四军才慢慢有了统一。

  综合这几大原因来看,元帅出自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比例差异,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下辖的首任师长,只要参与授衔了的都是大将,没参与授衔的也都有大将资历,这也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吧!

(责任编辑:管理)

上一篇:东北风来了湿度有所下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