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一条家规三条家训值得一学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20 20:49:4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毛主席作为引导新中国建立和民族解放的第一人,他的文化底蕴,行为修养堪称完美。毛主席身上最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他的力求真理,实事求是,他的宏才大略,他的勤俭节约,他的重情重义不拘小节等等都值得后辈们学习。而他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后人们借鉴和学习。

  毛主席对于子女们的职业从未有过限制,也不要求他们必须参军从政,他的家规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能吃苦,毕竟穷苦出身不能忘本。其次,毛主席还给孩子们制定了三条家训,求知、奋斗、进步。所有毛主席的孩子都谨记并且完全实现了这些家训与家规,成为了新时代文明进步的好青年。

  从上学开始,毛主席就觉得知识非常重要,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学无止境,他这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所以也教导孩子们时时刻刻都要虚心学习。在求学认知上面,毛主席曾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等等。

  在毛主席的子女中,毛岸英绝对是父亲的重点培养对象,毕竟长子总要给弟弟妹妹们做个表率,所以毛主席对大儿子总是格外严苛一些。很早之前,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就前往莫斯科避难和求学,毛主席在此期间经常写信督促问询他们的学习进度。而且还会给他们寄去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籍,教导他们每天都要学习进步,不可懈怠。

  然而毛主席不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只会念书的书呆子和贵少爷,他想让孩子们能够从实践中结合知识,真正的领悟到知识深层的含义。等到毛岸英从苏联毕业回来,父子重逢格外喜悦,毛主席问了他很多这些年的学习体会,随后他笑着对儿子说:“你这些年上的都是洋学堂,从未上过我们自己的劳动大学,接下来你就去劳动大学里面深造一下,好好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毛岸英何其聪慧,自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心里并不抗拒反而有些跃跃欲试。果然不久之后,他就背着种子和锄头,跟着父亲为他挑选的“老师”,一位劳动模范,一起去延安最大的种植地吴家枣园学习劳动。等到他学成归来之后,身上的书生气已经极为内敛,变得朴实温润,手上到处都是农活造成的老茧。毛主席看到儿子的改变非常高兴,知道他的思想境界肯定又提高了。

  等到学习全部完成之后,毛岸英又开始投入到实践工作中,从中宣部到土改工作团,他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都历练了一遍。除此之外,他还主动要求下放基层,在机器厂担任副书记,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同吃同住,感受着工人阶层的艰辛和热情。

  这些历练和学习让毛岸英如父亲期望的那样,长成了一名知识渊博,懂责任有担当的好青年,他从来都没有什么高干子弟的架子,到哪里都可以与群众打成一片。然而可惜的是,这位进步青年最终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一生。作为伟人之子,没有因为父亲身份享受过一天福,反而从小就历经磨难,吃了一辈子的苦。

  除了大哥之外,毛主席其他的孩子也具备父亲要求的优良品质,始终牢记不怕吃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家训家规,毛主席的教育方式值得所有人推崇学习。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