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家谱陕西省安康文氏宗族

最后编辑时间:2023-08-04 09:40:0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大约250年前,为了逃避战乱,大量湖广移民涌入陕南。也就是在那滚滚迁徙的浪潮中,有文氏三兄弟从湖南湘乡迁徙至陕西汉阴。三人分别落户于龙太乡的方家沟,清明寨乡的马家沟,田禾乡的响洞河。如今,生活在汉阴的文姓大多是这三兄弟的后人,很多人仍然保持着湖南当地的方言习惯,例如将祖父称为阿公,将吃饭说成“恰饭”等等。

  湘乡龙潭文氏珀琦公之六世孙显淙公,字振南,生于明洪武31年(1398),自长田徙居南山冲耙石河龙潭湾,生二子:益正、益安。清顺治17年(1660)纂有墨谱,康熙60年(1721)重修,乾隆53年(1788)三修,同治4年(1865)四修,1913年五修,1993年六修。

  自清朝乾隆年间始,道棚、道枥、道檍、道修、道桅、道柱、道梓、道机、道仁等由湖南湘乡耙石河龙潭湾先后迁入陕西汉阴县,现有人口大约3000人。

  正当举国上下普天同庆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上湘龙潭文氏宗谱》(安康地区)首次收集整理编辑工作基本告罄,初稿问世,可喜可贺!在喜庆于怀的同时,更为此辛勤耕耘的几位长辈、兄长而感动不已,在此聊表崇敬之情。

  秦巴巍峨何严庄,汉水奔腾入汪洋。二百多年前文氏雁门堂的先祖们由湘迁秦,将子孙后代永久地繁衍在安康这片土地上。安康虽然贫瘠,但却美丽;虽然青山重重,但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虽然尚不富裕,但却潜力巨大;虽然地域偏狭,但却文化积淀深厚,藏龙卧虎,英雄辈出。可以说,安康是中国的脏腑之地,也是中国的缩写,安康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都是文化,都是珍宝,都是勤劳的安康人民也包括文氏家族在内的人民为之奋斗、为之骄傲的地方。

  历史的长河饱经沧桑之变,许多历史的辉煌与巨变亦因年代久远淹没而不为后人所知。但纵观文氏家族,古有文种、文彦博、文天祥,忠义苍天,安帮治国,正气浩然。文天祥为我华夏民族英雄,青史留名,古今中外,人皆敬仰,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许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绝唱。书画家文征明、文彭等文人雅士被世代传颂。(本文章转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在安康这片土地上,近有文考亭、文忠、文端成等一批革命先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血洒疆场,可歌可泣。今天文氏族人为装点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勤耕耘,只争朝夕,开创着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谱写了无以数计壮丽动人的历史新篇章。

  我们尊重我们的历史,热爱我们的历史。无论国史、族史皆由光荣和耻辱、文明和愚昧、精华和糟粕、鲜花和血泪、奋斗和苦难交织而成的。我们需要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传承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镜,鉴效先贤,启迪后人。这正是本次收集整理宗谱的宗旨和目的。本次上湘龙潭文氏宗谱的发掘抢救整理续接,虽只是五修宗谱后仅安康地区文氏家族后代的一个分支,横看有它一定的局域性,不尽完整完善,但纵看它涉及到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历经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已跨越近百年的历史空间。这近百年是我们国家雄鸡起舞、神龙腾飞、翻天覆地的时代,是中国人民驱逐倭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扬眉土气、自强自立、当家作主、奔向文明昌盛富裕的时代。尤其是我们沐浴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拨乱发正、解除禁锢、正本清源,本次续接宗谱才得以破冰而出付诸实施,因此它具有这个历史阶段独特的、非常难得且十分珍贵的族史文化价值。

  国家,家者国之基,无家焉有国,无国岂有家?家族乃民族之本体,各家族乃至全民族的大团结、和谐奋进,是国家文明昌盛、兴旺发达之基座。续修宗谱,撰写世代相传的历史乐章,是全族人氏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帮助子孙后代学习和了解族史,从而深化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把握,振我文山之正气,扬我潞国之家声,激励族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望我文氏族人在祖国阳光的普照下,爱我中华,和宗睦族,尊长敬祖,修身养道,兴家治国,建功立业。在此敬录廿三派孙期信兄长自撰座右铭与全体族人共勉:“养成正气还天地,学个完人对祖宗”。

  文道檍公,官职侍职郎,自清乾隆32年由湖南迁陕西安康汉阴县蒲溪天星村方家沟(原王世贵沟)定居。他立业有方,创业巨万(摘自老谱),好善乐施,做了很多好事,受到方圆百里的乡亲们传颂。

  一、勤劳置业。他由湘来秦后,凭着双手和智慧,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一方巨富,兴建有三进24个天井、110多间房屋的方家沟老屋,其规模除我县几个堡子外,可数一数二。

  三、培养子孙,教育有方。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学习家风,使二子德麟、三子德华考取了太学生学位。孙辈中,方家沟文绵辉中了进士,马家沟文绵泽、文绵吉、文绵福同时都考取了功名,取得《三凤齐鸣》的赞誉和匾额。

  四、支持二子文德麟在马家沟修建了二进12个天井70多间房子的庄房,支持三子文德华在田禾响洞子修建了一个7个天井50多间房子的庄房,方家沟、马家沟、田禾沟三院文家大院闻名乡里。

  六、好善乐施。经常请木工加工棺木寿方,贫困乡亲家有“老人”或病亡者,免费赠送,排忧解难。(本文章源自中华文氏宗亲网)

  文氏族人自迁徙至汉阴以后,始终保持耕读传家的家风,一方面先人们和睦乡邻,勤劳持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后人发奋读书,造福一方。三兄弟的后人相互竞争,互相激励,马家沟一人考中举人,方家沟一人考中进士。由于对教育的看重,在清朝晚间时候,三大门的人入仕为官者不在少数。

  为了把本次续谱时间段内有影响的人物记录下来,以激励后人,经2011年6月家族委员会会议商定,把革命烈士、老红军、行政级别县处级以上职务、正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被省级以上单位确定为专家、艺术家等有影响的人物写进“人物志”。

  他们分别是:文考亭烈士,文忠老红军,文方成(曾用名,文端善,原新疆乌市粮食局长。后因联系不上本人及亲属,了解的人也少,具体情况不祥,未能形成文字资料),文期荣(上校)、文锋(原安康市保险公司总经理),文期周(原国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文上玉(安康学院教授),文上达(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期信(六修宗谱发起人)。

  文考亭,原名端校,汉阴县田禾乡白云村人,出生一九O九年八月。幼年上私塾,少年时代同何继周(振亚)、沉启贤等在汉阴义小读书。汉阴义小毕业后到安康联中求学。一九二八年去山西运城读高中,思想为之一新,给家中写信流露对国民党横征暴敛不满,主张出卖田产,救济贫民。

  一九三0年秋毕业回县赋闲。一九三三年考入杨虎城部第三十八军在汉中举办的陕南民团干部考察所,毕业后回汉阴,担任蒲溪区团团长。其间和李伯亭等人以组建民团为名,在本区和南北二山联络进步青年,组织民众反对贪官污吏,抗暴济贫,招至地方士绅反对和县府不满。1935年7月区团并入保安队后被免职, 1936年1月毅然参加何振亚领导的陕南游击纵队。同年四月上旬返回汉阴酝酿暴动。4月29日被逮捕,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次日凌晨,被枪杀于汤家堡东侧花石河河坝。

  文考亭参加陕南游击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为了其崇高的理想,大义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慨,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教育、激励着后来者。

  二00八年春,中共汉阴县委、汉阴县人民政府为文考亭烈士整修了坟基并立碑,以教育后代,永志缅怀。

  文忠,一九二四年四月出生,陕西省汉阴人,一九三六年三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四三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八三年十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一九九六年八月逝世。

  文忠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怀着对黑暗社会的刻骨仇恨,于一九三六年三月参加红四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三月至一九四二年四月,先后任红四方面军三八六旅政治部公务员,一九四二年五月至一九四七年四月先后任太岳三分区文工队分队长、二十团三营九连副政治指导。一九四七年五月任山西四纵队二十三旅二营副政治指导员。

  位于汉阴县东城街的文峰塔,汉阴本地人把它叫做魁星楼,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文曲星下凡之美誉,是汉阴人民重教兴文的重要历史考证。在塔下有一块石碑,碑上这样写到:

  1985年春,中共汉阴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为振兴百业、立尊师重教、兴学育人为治本之策。然财力有限,故号召人民继前人之美德,集资办学,造福子孙。月河两岸,北南二山相继响应,其间,区乡干部动员民众,运筹奔走,历经艰辛,不少村组倾多年之积蓄,有识之士献毕生之盈余,鼎力相助。仅数月,民间集资一百三十万元,政府补助四十余万元,用此款建校舍二万四千五百三十平方米,维修三万二千零六十五平方米,建围墙八千二百四十米,置桌凳三千三百二十八套,实乃有史之壮举,特树碑旌表,以励来者。

  文端夫,男,1934年11月17日出生于汉阴县原蒲溪区清明寨乡五坪村马家沟,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991年任汉阴县原蒲溪区清明寨乡五坪村党支部书记,历任汉阴县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曾任原清明寨乡党委委员17年。汉阴县文氏宗亲名誉族长。

(责任编辑:管理)